探寻民族瑰宝 领略工业风华——“多彩民族 壮美

来宾 更新于:2025-04-03 11:13
  • 樱桃20460

    3月30日,2025中国网络媒体论坛在南宁开幕,启动了中央网信办2025年网上重大主题宣传和重大议题设置项目暨“多彩民族 壮美广西”网络主题宣传活动。3月31日至4月1日,新华网、央视网、央广网、中国新闻网、中国网信网、澎湃新闻网等媒体记者组成的采访团到忻城县与合山市,参与“广西三月三”活动,踏上壮乡风情之旅,深度体验“百年煤都”的工矿历史文化,用镜头和笔触记录下广西的多彩民族风情和壮美画卷。

    在忻城县双胜桥,采访团体验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“忻城壮族歌圩”。

    “忻城是个好地方,珍珠玉米美名扬。欢迎贵客到此游,玉米粥给贵客尝。”3月31日晚,在忻城县双胜桥,壮族歌圩热闹非凡,壮族群众身着盛装,围聚一处,此起彼伏的山歌声如灵动的音符,在空气中跳跃。歌者们眼神交汇,你来我往,用独特的壮族语言,诉说着生活的点滴,欢笑声、喝彩声交织在一起,绘就了一幅充满生机的民俗画卷。

    忻城壮族歌圩现场。

    “歌圩是忻城壮族地区古老的风俗习惯,歌圩一般在节日时举行,也有临时形成的歌圩。歌圩的规模有大有小,大歌圩有几千人,小歌圩也有数百人。”忻城县文化馆文艺辅导员朱日东介绍道,每到节日的时候,群众都会自发来对歌,对歌内容广泛,有情歌、苦歌、古歌、农事歌等。

    忻城壮族歌圩现场。

    在深圳务工的“歌王”韦丽梅,每逢节假日就会特地赶回来,她身着绚丽的壮族服饰,站在熟悉的土地上,眼中满是热忱。与歌友们对唱时,她的歌声清脆嘹亮,穿透热闹的人群。“我是打心底里想回来唱歌,哪怕唱到凌晨也不觉得累,唱歌能把心里的喜怒哀乐都唱出来,这种快乐在别处可找不到。”韦丽梅说,他们用最质朴的话语,诉说着对山歌、对家乡文化深深的眷恋。

    在忻城县新时代文明实践山歌传唱基地、忻城县壮族织锦技艺非遗文创店,采访团体验壮族服饰、参观忻城壮族特色文创产品。

    “这些民族服饰都好漂亮,做工太精美了!”4月1日上午,在忻城县新时代文明实践山歌传唱基地、忻城县壮族织锦技艺非遗文创店,采访团一行纷纷挑选起心仪的壮族服饰并依次换上,亲身感受浓郁的民族风情。

    采访团参观忻城莫土司衙署。

    随后,大家身着民族盛装,踏入被誉为“壮乡故宫”的莫土司衙署。古老的大门、斑驳的青砖、威严的建筑,静静诉说着壮族土司制度的兴衰。在讲解员的带领下,大家认真聆听介绍,仔细观看展品,对壮族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。

    在土司练兵场,采访团与当地群众体验竹竿舞、抛绣球等民俗活动。

    “开合,开合,开开合。”在土司练兵场,大家与当地群众一同参与民俗活动,欢快的竹竿舞节奏明快,采访团成员在跳跃中感受着民族文化的活力;五彩的绣球在空中划过优美的弧线,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

    忻城壮族织锦技艺传承人蒙如君。

    在忻城壮族织锦技艺传承人蒙如君的家中,古老的织锦机发出清脆声响。蒙如君端坐在织锦机前,双手娴熟且细心地操作着。她一边专注织锦,一边热情地向大家介绍壮锦的制作过程。

    在忻城壮族织锦技艺传承人蒙如君的家中,采访团观看织壮锦。

    “我从1972年就开始学习编织壮锦,一直坚持到现在。家里织好的壮锦根本没有存货,市场需求大,一直供不应求。”蒙如君说道。2001年,蒙如君被评为广西壮族织锦技艺代表性传承人,2011年又荣获“中国织锦工艺大师”的称号。

    在忻城县壮族织锦技艺传承基地大夫第,采访团参观大夫第壮锦展厅历年优秀作品。

    忻城壮族织锦技艺拥有历史悠久与影响广泛相结合、技艺简洁与风格多样相结合、生活化与艺术性相结合和文化记忆与审美理念相结合等显著特征,凝聚着壮民族的文化记忆,承载着壮民族的审美理念,是壮族文化和审美的活化石,具有杰出的历史价值、艺术价值、文化价值和现实价值。

    在合山市国家矿山公园东矿园区,采访团开展工业风系列活动沉浸式体验。

    下午,采访团一行来到合山市国家矿山公园东矿园区,浓厚的工业气息扑面而来。长长的矿车、高耸的井架矗立在园区内,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工业发展历程。采访团一行走进矿井体验区,深邃的矿洞、昏暗的灯光,还原了当年矿工们的工作环境,让大家对“百年煤都”的历史有了更直观的感受。

    合山市国家矿山公园东矿园区。

    此次来宾行,是一次民族文化与工业文化的深度交融之旅,媒体记者们用镜头和文字记录下这一路的精彩。大家纷纷表示,将把这次采访的所见所闻通过镜头和笔触传递给更多的人,让更多的人了解来宾、爱上来宾。

    原标题:《探寻民族瑰宝 领略工业风华——“多彩民族 壮美广西”网络传播活动来宾行见闻》

    举报

你的回答

单击“发布您的答案”,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